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请问 这首诗是谁写的, 什么意思?
作者是:曹植,诗名:《七步诗》。
诗的意思是:煮豆来做豆羹,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
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
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谁能告诉我答案,我就奖励谁
第一题: 5个囚犯,分别按1-5号,在装有100颗绿豆的麻袋里抓绿豆,规定每人至少抓一颗,而抓得最多 和最少的人将被处死,而且,他们之间不能交流,但在抓的时候,可以摸出剩下的豆子数。问他 们中谁的存活几率最大? 条件: 1.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 2.他们的原则是先求保命,再去多杀人 3.100颗不一定都分完 4.若有重复的情况,则也算最大或最小,一并处死。 条件解读: ⑴ 5个囚犯,分别按1-5号,在装有100颗绿豆的麻袋里抓绿豆, ⑵ 规定每人至少抓一颗, ⑶ 而抓得最多和最少的人将被处死, ⑷ 他们之间不能交流, ⑸ 但在抓的时候,可以摸出剩下的豆子数。 ⑹ 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 ⑺ 他们的原则是先求保命,再去多杀人 ⑻ 100颗不一定都分完 ⑼ 若有重复的情况,则也算最大或最小,一并处死。 问他们中谁的存活几率最大? 解答过程: 先把五个囚犯所取得豆子数编号为(Q1,Q2,Q3,Q4,Q5) 由条件⑵可知:只拿1颗的必死无疑。 由条件⑸可知:前面的人拿走的豆子数Q1,Q2……Qn-1,可以尽量推测。 由条件⑼可知:他们取的豆子如果一样多,则也算最大或最小,一并处死。如: Q1=Q2>Q3>Q4=Q5,则:Q1,Q2,Q4,Q5全死。 Q1>Q2=Q3=Q4>Q5,则:Q1,Q2,Q3,Q4,Q5全死。 ……………… 等麻烦情况。 由条件⑹⑷⑶可知:他们不能故意构成明显的大小差别。即所有数字应在平衡点波动。 由条件⑴⑻可知:平衡点不能大于20,因为如果大于20→死者. 当然第⑺条也就是说:“没有地藏王菩萨,全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小人。”——→那么当得知“已经没有希望存活”的 时候,他会怎么办呢? 那么我么可以逆向思考! 必然得死至少两个人。那最佳结果就是三个人存活。必然有三种状态:大 > 中 > 小 设Q1>Q2>Q3 那么Q4、Q5的最佳策略就是:Q2=Q4=Q5。 而在(Q1、Q2、Q3)之间不可能把距离拉得太大,因为那样无异于自寻死路。 因此这是一个不定方程。共有18组最佳解决方案。 —————————————————————————————————————————— 其中1号=19颗最可能被实施,因为Q1的生存几率最大为3/5,最小为1/5。 因为必然(2号,3号)=1号。 那么由“⑺ 他们的原则是先求保命,再去多杀人” 所以(4号,5号)——→“要多杀人” 则会——→ Q1=Q2=Q3=Q4=Q5=全死 图表1↓若只要有人所取得的数目相同:Q3=Q4=Q5,Q3=Q4,Q3=Q5,Qm=Qn; 也按→“⑼若有重复的情况,则也算最大或最小,一并处死”的话。 那么将有16组完全不重复解决方案。 —————————————————————————————— 因此:不论怎么选,1号=17颗, 在大家所取得数目都不同时有3/4活命机会, 在只有(4号,5号)变卦的情况下,如果不全部处死的话,必然幸存。 图表2↓
另外此题还有: 假设:Q1 > Q2 > Q3 > Q4 > Q5的话, 那么有:1号=Q3,2号=(Q2,Q4),3号=(Q4,Q2); 现在4号,5号已经只能选择:4号=(Q1,Q5)、5号=(Q5,Q1)都是必死无疑。 那么由“⑺ 他们的原则是先求保命,再去多杀人” 所以(4号,5号)——→“要多杀人” 因此——→4号=(Q2,Q4)、5号=(Q4,Q2)——→“杀死四个人或全部” 因此:不论怎么选,1号=17颗,在大家所取得数目都不同时有3/4活命机会,在只有(4号,5号)变卦的情况下,如果不全部 处死的话,必然幸存。 那么既然如此:(2号,3号)也应该知道如果(2号,3号)≠ 1号,就会被(4号,5号)害死。那么他们还会选择:2号= (Q2,Q4),3号=(Q4,Q2)吗? 如果:2号=(Q2,Q4)被选择,因为他给了3号=(Q4,Q2)的活命机会。但是三号知道(4号,5号)会被害死,那他几乎是 只能选择害死(1号,2号)其结局是,5个人的数量只有两个数,全死。 所以,也就是说5个人死2个的游戏,且“他们的原则是先求保命,再去多杀人”的情况下,又都是聪明人。那至少后3个人都 明白“我必死无疑”。而2号“生死的几率本来是一半一半”但是因为把3号逼上了绝路,所以也得死。他却不用刻意的选择( 2号=1号)一样会全死。所以2号=(Q2,Q3,Q4),3号=(Q2,Q3,Q4),4号=(Q2,Q3,Q4),5号=(Q2,Q3,Q4) 所以最后: (Q1,Q2,Q3,Q4,Q5)=(16,17); (Q1,Q2,Q3,Q4,Q5)=(17,18); (Q1,Q2,Q3,Q4,Q5)=17。 不管哪一组解,都是“全体阵亡”——→ 1号=2号=3号=4号=5号=死 ★☆――→此题关键是“条件⑼ 若有重复的情况,则也算最大或最小,一并处死”说的不明确,所以总是容易出现弯路发生。 ———————————————————————————————————————————————————————————————————————————————————— 第二题 P先生、Q先生都具有足够的推理能力。这天,他们正在接受推理面试。他们知道桌子的抽屉里有如下16张扑克牌: 红桃 A、Q、4 黑桃 J、8、4、2、7、3 草花 K、Q、5、4、6 方块 A、5 约翰教授从这16张牌中挑出一张牌来,并把这张牌的点数告诉P先生,把这张牌的花色告诉Q先生。这时,约翰教授问P先生和Q先生:你们能从已知的点数或花色中推知这张牌是什么牌吗? P先生:"我不知道这张牌。"——P1 Q先生:"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Q1 P先生:"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 ——P2 Q先生:"我也知道了。" ——Q2 请问:这张牌是什么牌? —————————————————————————— 看着图讲↓
1、设P先生为“行”所说的话为P1,P2;Q先生为“列”所说的话为Q1,Q2。牌的点数为N。 2、由P1——N在行中不唯一,是一个重复的数字。即蓝线所画的几个(A,4,5,Q) 3、由Q1——N不在行能直接确定的列中,即在是(方块,红桃) 4、由P2——N≠A,N=(4,5,Q) 5、由Q2——N在列内不重复。N=5(方块)。 所以“行”“列”都知道了,大家也都知道了。 —————————————————————————————————————————————————————————————— 第三题: 普林斯顿大学的入学考试题,谁在3分钟内做出来就是天才!!!! 有两根一样的蜡烛,每根都可燃烧1小时,现在问怎样用这两根蜡烛准确记时45分钟。 当然可以用火点燃蜡烛。不能用其他的计量工具。俩根都用,只许点燃.不许分割. 答案: 很简单。 1、设两支蜡烛为L1,L2。 2、L1点燃一端,L2点燃两端。 3、当L2燃尽时,即1/2小时。此时L1刚好用了燃烧寿命的一半,此时将L1点燃两端。 4、当L1也燃尽的时候,时间是1/2+1/(2*2)=3/4(小时)也就是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