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的风俗
在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
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糯米粉80克 温水65克 红糖30克 开水小半碗 食用油少许
1准备好材料
2糯米粉边加温水边用筷子搅成絮状,再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注意是温水哦,这样揉好的面团完全不粘手,水虽然给出的数量,但是也不要一次性加入,慢慢的加入,能揉成光滑的面团就好
3将面团揉成圆条状,均匀的分成6小份
4再将每一份面团揉圆后按扁
5依次做好所有的面团
6将红糖用开水搅拌至融化,最好再过筛一下备用
7锅中放入食用油烧热,将糍粑放入
8小火煎至两面金黄色
9如果锅里还有多余的油,先把油倒出来,再倒入刚才调好的红糖水
10转大火收汁,让每个糍粑都裹上糖浆即可关火盛出食用
1、糯米洗净蒸熟。
2、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加热融化,涂抹在桌面、门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3、把糯米放进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糯米粘性很强,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一上一下地“打”。
4、糯米捣成泥以后,铺点面粉在桌子上,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压扁成饼,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
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壮族的糍粑是怎么打的?救急
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cdddd41c3e011153cb00e115.html
糍粑是怎么做出来的
1.糍粑是什么做的 传统的糍粑是选用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2.糍粑的吃法 多数地区的人习惯于在腊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
水糍粑有是哪些地方习俗?
cí bā 糯米用木制饭甑蒸熟,倒入石臼舂打至烂,取出揉成一个个大小适度的糍粑团,加糖即可食用。或放入竹箩中滚粘上一层糍粑粉(黄豆炒熟磨成粉,掺入红糖制成)即可。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 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 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
糍粑怎么做好做
糍粑根据品种和食材的不一样简易程度也会不一样。下面说几种糍粑的做法: (一)黄豆糍粑,食材准备:圆糯米250克、熟黄豆粉70克、黑芝麻粉10克、白糖20克等 1、圆糯米泡12小时。拿一小碗放入黑芝麻粉10克、白糖20克、熟黄豆粉20克,拌均匀成馅料。用一碗子盛上另外的50克熟黄豆粉; 2、将糯米滤干水后放入电饭煲中,加入少许水,不能漫过糯米; 3、蒸熟后就这样,放入容器里; 4、用擀面棒舂,用点劲舂; 5、舂五分钟后,变得很粘稠; 6、再继续舂,再舂五分钟,就可以了; 7、舂到这个程度,基本看不到米粒; 8、取一小块,放到50克的熟黄豆粉中,两面粘上黄豆粉,这样也就不粘手了; 9、再压平,成圆